侧边栏切换

一段关于 观察者 和 唯识 的文字(转帖摘录)

最后编辑于: 2010-10-28 17:59  |  分类: 算法&技术思想  |  标签:   |  浏览数: 1150  |  评论数: 0


信息伦理学是个好的提法,那就是人的进一步异化,解构,人解构成碎片,通过“云计算”随时(缘)再被组装(假有),然后人问“我是谁?”时,自己就把自己对象化了,有了二元对立(太极生两仪、大爆炸),新的历程开始了。如果自我坚持不把自己对象化,进行自我解构,那就是“我执”。我执是一切痛苦、烦恼、罪恶的根源。是堵而非疏。自我要继续存在,就要把自己对象化,解构自己,把自我碎片化,看看里面都是些什么东西,这些东西如何涌现成这个我的,这时的自我回归到了一个观众(观察者)的角色,而不是一个入戏的演员,观察者观察自我的行为习惯(业识),即不断回放整个过去,当然过去的残酷,或甜蜜,或平静,或神奇等等境况,都可能让观察者再次入戏,但是由于观察者是从其所观的戏剧中演员的角色而变成观众的(戏剧中的角色在追问“我是谁?”时就会变成观察者),所以随着定力的不断加深,观察者发现一个揭开自我面目的极其重要的线索,即作为的观众(观察者)的“我”,和作为演员的我的关系。观察者在想我是个作为“观察者”角色的演员,即我扮演的就是观察者,或演员本身就是个观察者,演员通过观察舞台上的布景和其他角色,还有台下的观众(观察者),想到这里,观察者发现自己就是整个舞台以及其上的演员,布景,还有台下的观察者。当观察者,看到台下的观众(观察者)时就发现了自己是演员的身份(因为观察者相对于演员而言是静止不动的,观察者即是静止的看,而演员则是动态的参与表演,这让两者都可以彼此分辨自己),此时的观众(观察者)就像一面镜子,当演员看见这面镜子时就看见了自己是舞台上的角色,虽然其他的角色和他有不同,但是作为演员的身份,他们是可以划归到同一范畴的,但终归他还是感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(因为如果都和他是一样的,那么就没有自他的区别了。但是当他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时,也会发现,自己和别人(不管是观察者,还是其他角色)也是有相同点的。),他要不断的参演不同的戏剧,而何他一起的搭档的演员时而会变化的,而台下的观众(观察者)会评价自己的表演,好的评价会让他的事业飞黄腾达,坏的评价意味着这个系统(演艺界)要想他下逐客令。他发现整个戏剧总是变动的,观察者的视点也不同,于是评价也如同戏剧的角色一样是变动的,已没有什么绝对的评价,即自我不可能获得一个绝对不变的或好或坏的评价。他感觉自己累了不想再参与任何的戏剧,备受其他的角色和观众(观察者)的牵引,他想起了当初的梦:成为一个像某某那一那样的演员。于是他的演员身份转变成为了观察者,这个观察就是没有成为演员前的他,也就是他也是一个观众时,他想起了自己对某某的评价,他发现这个评价也非自己的独创,也是来自己其他的角色和观察者的影响,于是成为观察者的他,和成为演员的他,没有本质的差别,只是观察者的他看到别人被别人评价,这些评价中也有自己的评价,而作为演员则是看到自己被别人评价,自己也会自我评价。就在此时他顿悟了,存在只是评价本身,而非我,我只是评价的形成的角色。观察者,演员,舞台,布景,都不是真实存在的,真实存在的只是评价本身。这个评价就是判断。也就是唯识的识变。

源地址:http://www.swarmagents.cn/bs/viewforum.asp?id=14110&UrlTail=


上一篇: 关于丢番图(又称刁番图)

下一篇: 隐含马尔可夫模型在语言处理中的应用